隨著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,人類在建筑生產方式上也進行著不斷的升級。自20世紀初開始,裝配式建筑就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,并在歐美等國的嘗試下,體現出了建造速度快、生產的成本低等優勢。
在我國,裝配式建筑目前仍處于起步階段,但根據住建部出臺《建筑產業現代化發展綱要》,計劃到2020年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20%以上,到2025年裝配式建筑占新建筑的比例50%以上。由此,裝配式建筑在2019年伊始,變成為了整個建筑行業關注的焦點。
據了解,所謂“裝配式建筑”是將新型的裝配式建造技術和可持續技術相結合起來的新型建筑。在建造工藝上,采用系統化設計、模塊化拆分、工廠制造、現場裝配的方式建造房屋,在工廠進行加工和現場組裝設計而成的工業化建筑方式。裝配式建筑不同于傳統建筑的“粗放型建造”模式,它更像“制造”一種工業產品一樣,采用流水線生產的方式預制建筑構配件,運到安裝現場后像“搭積木”一樣將建筑搭起來。裝配式建筑具有可持續性的特點,不僅防火、防蟲、防潮、保溫,而且環保節能。
目前,我國的裝配式建筑主要分為“構件裝配式建筑”和“3D裝配式建筑”兩大類。其中,傳統的“構件裝配式建筑”主要是以梁、板、柱、墻等建筑構件工廠化制作,然后在施工現場進行板材拼裝。
構件裝配式建筑
所謂“3D裝配式建筑”主要是基于“3D打印房屋”技術,以“單體建筑”在工廠的整體定制化打印,最終通過在現場裝配的方式,從而為居住者提供一個具有高度個性化且比永久建筑更堅固、耐用的新建筑體。
3D裝配式建筑
在全球建筑領域雖然已經出現了眾多新型的建筑材料,但幾乎所有的知名建筑卻依舊采用“鋼筋混凝土”進行澆灌,這是因為“鋼筋混凝土”在建筑的整體性、耐久性、耐火性、可模性等方面依舊優于其他的建筑材料。
“3D裝配式建筑”未來的市場應用層面,該專家列舉了幾個鮮明的應用場景。
首先,就是廣大的農村宅基地建設市場。隨著我國農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,宅基地的翻蓋成為了當前9億農民最重要的事情。而之前,只能“推翻重蓋”的宅基地建筑方式,因可不斷自我升級的“3D裝配式建筑”問世而產生顛覆性的變革。未來,每一位置業者都可以根據自己的要求設定房屋的整體結構,即使在施工完成后,也還可以對房屋進行結構性調整和加層,不會再出現只能先“拆”再“建”的情況了。
“3D裝配式建筑”打印現場
其次,在旅游地產領域中,“3D裝配式建筑”也將大有可為。這其中,更加具有鮮明對標性的就是我們所常見的“集裝箱房”。當前,有很多的民宿、旅游景區和地產項目都在使用裝拆便捷的“集裝箱房”,但集裝箱房的隔熱、隔音和耐久性都較差。因此,裝配同樣便捷,但更符合人類居住需求的“3D裝配式建筑”將會成為“集裝箱房”市場的直接取代者。
3D裝配式建筑
另外,城市的中小型地產建設也將是“3D裝配式建筑”未來的重要市場之一。因為,基于在工廠定制化生產的“3D裝配式建筑”不僅能夠大幅縮短建設周期和降低施工成本,同時在環境保護、建筑的智能化升級等方面,也將是傳統“澆灌式建筑”所無法比擬的。
正是基于如此優質的應用價值和廣闊的市場價值,近年來,全國各地政府積極響應中央政策,紛紛出臺了一系列扶植“裝配式建筑”的相關政策。其中,上海自2016年起,外環線以內新建民用建筑應全部采用裝配式建筑、外環線以外超過50%;與此同時,上海是還設定了一定政策期限內,總建筑面積在3萬平方米以上的裝配式住宅項目,預制裝配率達到40%及以上的,每平方米可獲補貼100元,單個項目最高補貼1000萬元。在江蘇省南京市,政府部門在地塊出讓過程中,也曾對裝配式建筑面積的比例和建筑的預制裝配率提出明確要求。在北京,也出臺了使用裝配式建筑滿足相關條件的住宅產業化項目可獲不超3%的規劃建筑面積獎勵。
由此可見,作為人類建筑方式未來的必然發展方向——裝配式建筑,終于看到了“春天”。而這個叫做“3D裝配式建筑”的“春天”,又究竟能為人類帶來怎樣的福祉,我們將拭目以待!